環球快播:碳市場一年累計配額交易量1.94億噸 瞄準“雙碳”綠色轉型
(資料圖片)
“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但目前,我國碳排放總量大、強度高,能源總需求一定時期內還會持續增長,實現碳達峰、應對氣候變化的任務十分艱巨。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給出答案。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碳市場一年數據。截至2022年7月13日,全國碳市場實現配額交易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億元,市場配額履約率達到99.5%以上,超過一半以上企業參與了碳配額交易。近兩個月,碳配額成交價格均處于55元至60元之間。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有效推動碳資源配置優化,降低成本,并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全國碳市場十分年輕,其于2021年7月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較大的碳市場。
一年來全國碳市場的作用顯現:全國范圍內將碳減排責任落實到企業;成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引擎。但也要看到,全國碳市場運行平穩有序,也存在著市場交易整體活躍度較為有限、流動性不足等問題,履約型市場特征尤為明顯。公開數據顯示,大部分碳交易都發生在履約期的最后一個月;交易方式上,大宗協議在交易量中比重達到80%以上,掛牌交易量尚不到20%。
上述情況包含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首個履約期內,進入市場交易的行業和市場主體較單一,僅限于發電行業中的2162家重點排放企業,主要方式為現貨交易。二是機構投資者、專業公司及個人尚未能參與到交易之中,市場主體單一,整個碳市場的流動性不足。
盡管碳市場數據向好,但目前,全國碳市場仍處于市場培育的初期,前景廣大。未來,將各方加入市場主體,形成強大合力,推動全國碳市場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為我國低碳轉型和綠色發展貢獻更大力量。生態環境部表示,下一步要以數據質量管理為重點,加快完善制度機制建設,建立健全碳市場數據質量日常管理機制。將來,全國碳市場將有序覆蓋發電、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8個高耗能行業。
(資料來源:人民網、財聯社、光明日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企業品牌排行榜
-
2022-07-25 15:30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企業品牌熱門推薦
-
2022-07-25 15:30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
2018-09-28 11:32
大家都在看
精彩視頻
相關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