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頭殺入網約車市場 華為意圖何在?
又一個巨頭殺入網約車市場,這次是華為。近日,華為面向眾測用戶推出“Petal出行”打車應用,接入了神州專車、首汽約車兩家網約車供應商,目前處于測試體驗階段,已在北京、深圳、南京3座城市開放運營,未來將在更多城市開放。
這時候進入網約車市場,華為意圖何在?
首先,華為應該不是為了賺錢,因為眼下網約車平臺很難賺錢。以出行巨頭滴滴為例,業績方面,2018~2021年,滴滴出行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53億元、1548億元、1417億元、173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50億元、-97億元、-106億元、-493.34億元。據筆者所知,這些年不少車企相繼成立的出行平臺,尚未見贏利者。對此,相信華為也心中有數,選擇此時進入出行領域,顯然不會是沖著賺錢而去。
其次,華為應該不會重資產投入。根據華為發布的2021年年報,其全年營收6368億元,利潤增至1137億元;2021年研發投入達1427億元,再創歷史新高,10年研發累計投入超8450億元。華為是一家非常重視科技研發的企業,不會熱衷于做重度的平臺運營。要知道,運營一個平臺,尤其是網約車平臺,需要投入的資金量非常大,這不符合華為一貫的做事風格。
再次,華為應該不是為了在網約車市場占據領先的地位。當前的網約車市場,已經有幾家較為穩定的大平臺。根據網約車行業報告,2020年底,滴滴出行平均月單量在5.6億以上,曹操出行在1600萬單,T3出行在1500萬單,其他的如美團、首汽約車等網約車平臺均在百萬級單量。僅僅按照單量計算,滴滴出行的行業規模已經下降到89%~90%之間,這一數據給了其他網約車平臺一定的信心,曹操出行和T3出行、美團等都加大網約車方面的投入,在乘客端和司機端各顯神通。目前,全國共有270多家網約車平臺。對于華為來說,想要后來居上,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也沒有這個必要。
那么,華為的目的是什么?筆者分析,或許是為了上線華為系汽車的自動駕駛車隊。目前,華為是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重要參與者。2020年10月,華為正式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其后聲稱要做汽車界的“Intel inside”,實現“Huawei Inside”。HI全棧解決方案集芯片、操作系統、感知硬件、決策融合算法、云計算等優勢為一體,打造1(CC架構)+4(智能駕駛等四大系統)+N(激光雷達、AR-HUD等全套智能化部件)汽車技術閉環。
對于自動駕駛技術而言,大量的測試認證是必要的。以特斯拉為例,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特斯拉的最大優勢并非技術或算法,而是目前上路的上百萬輛汽車提供的海量數據。在2019年4月22日特斯拉舉辦的“自動駕駛日”活動中,其掌門人馬斯克曾表示,對特斯拉將要推出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非常有信心。他表示,這些自動駕駛出租車能夠在沒有人操作的情況下運行,能夠接送乘客并將他們送到任意地點。
顯然,華為也需要積累大量的自動駕駛測試數據,而華為與特斯拉最大的不同在于,華為堅持不造車,只幫助車企造好車。在這種情況下,華為只能另辟蹊徑,進軍網約車或許是一個比較適合的選擇。目前,華為上線的“Petal出行”屬聚合模式,有業內人士認為,此舉試錯成本低,“進可攻退可守”。對華為而言,借助出行業務驗證其自動駕駛技術,不失是一個好辦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汽車產業排行榜
-
2022-07-27 15:50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汽車產業熱門推薦
-
2022-07-27 15:50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
2018-09-28 11:31
大家都在看
精彩視頻
相關詞